方法论

如何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

一是想明白

二是做彻底

 


如何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——想明白

想明白,四点——
想明白企业战略、想明白全局、想明白本质、想明白真问题。
 
一、想明白企业战略
 
想明白企业战略是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的起点,先有企业战略,才有品牌和产品战略。
虎创不教企业怎么做生意,企业要投资哪个行业,业务怎么布局,打造哪个爆品,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赚钱,企业战略问题不是虎创要解决的问题。虎创要给企业战略做配套的品牌和产品战略。
想明白企业战略是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的首要问题,企业发展处在什么阶段,要到哪里去,企业的资源和现状如何,产品是怎么回事,业务是怎么回事,消费者是怎么认知企业和品牌的,要实事求是。
企业战略就是购买理由设计的抓手。先想明白企业战略,再因人而异、因事而异设计产品购买理由,就会避免两类错误。
一是空喊口号,不切实际。不从企业战略出发,动辄就喊做老大,做第一,市场环境不允许,企业资源接不住,臆想第一,没有任何实际意义。
二是机械地照搬照抄。企业基础不同、要解决的问题不同,不从企业战略的实际出发,照猫画虎,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。
 
二、想明白全局
 
想明白全局是为了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判断方向。
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要对生意有格局性的认知,战略的魅力在于其预见性。购买理由是品牌的增长空间,方向对了,品牌的增长空间就高,发展速度快。洞观全局才能判断方向,预见趋势,才能顺势而行,借势而为。
 
1、行业阶段论
 
行业发展具有阶段性,要要找到驱动每个阶段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,对每个阶段下定义,这样有利于我们对当下做判断,行业是如何发展到今天,有哪些企业做起来了,有哪些企业消亡了,他们为什么做起来、为什么失败,行业发展到今天到了哪个阶段,当下行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是什么,谁抓住了当前阶段行业的核心驱动逻辑,谁就抓住了当前行业增长的红利。也有利于我们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判断,借助对标行业做参照系,预测行业会朝着哪个方向走。对下一阶段下定义,关键是企业在下一阶段的定位和机会。
经常会有某个行业的老板群体性的发出疑惑:这两年生意不好做,不是一两家的情况,而是大家都不太好过。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生存规则和核心驱动逻辑,如果出现群体性的“不舒适”,可能是处在行业的转折期,要大洗牌。
行业发展的阶段论可以帮助老板看清大势。
 
2、品类解构论
 
购买理由是一个逻辑链,包括你是谁、顾客是谁、顾客怎么买产品、顾客怎么用产品,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就是重构消费者买产品、用产品的逻辑,让消费者按照你的逻辑购买和使用。
对整个品类的购买理由有全局性的认知需要对品类进行解构。
涉及到解构、细分这样的工作,容易因设定的维度多,导致越分析越散乱,抓捕不主线,用不同的工具和模型,得出不一样的结论,而且结论也不一定有合理性和实用性。
解构产品,有很多维度,原料、工艺、技术、产地、规格、包装方式、使用方式等等。
结构人群,有很多维度,地域、年龄、性别、收入、文化程度、消费方式、消费习惯、消费场景等等。
解构竞品,有很多维度,市场规模、产品结构、商业模式、推广方式、品牌认知情况等等。
为了分析而分析,各种数据、各种交叉,有可能得出正确却没用的结论,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。
对品类解构,既要实事求是,还要有用,要对品类有全局性的认知。抓住两点:
第一,逐一分析市场上出现的品牌的购买理由,包括在卖什么产品、顾客是谁、顾客怎么买的、顾客是怎么用的,按照这条逻辑链,尽可能穷举市场上所有品牌的购买理由。
第二,发问:为什么会这样。同时,按照你基于对产品、竞品、消费者的理解和营销经验,可能会有其他的购买理由设计,继续发问:为什么没有这样。
这样,你就会对当下市场正在发生的一切有通盘理解、深刻理解,可以创造性地设计购买理由。
 
3、 社会人文论
 
消费主义商业社会,品牌和产品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作用:成为消费者美好生活的一部分,成为消费者梦想的一部分。
设计产品购买理由,本质上实在设计人的美好生活和梦想。洞观全局,也要对群体性、社会性的人文进行观察,包括风俗、价值观、文化、情绪、生活方式和社会变迁的潮流。
产品和品牌有深度共情的力量,就会产生有爆发力的购买理由。
 
三、想明白本质
 
想明白本质,发现设计产品购买理由的机会。
虎创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,“本质论”是最核心的方法论,虎创最与众不同之处,便是凡事皆从本质出发,不流于表面,不人云亦云,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,才有最棒的购买理由。
凡事都要问:本质是什么;关键问题一定要下结论:本质是什么。
对于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,虎创常用的几个洞察本质的问题:
 
1、产品的本质是什么。
2、行业的本质是什么。
3、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的本质是什么。
4、竞争的本质是什么。
 
洞察本质,会产生颠覆性的认知,重新定义产品、行业、消费者、竞争,从本质出发,发现重塑消费者认知的机会。
 
四、想明白真问题
 
想明白真问题,找到设计产品购买理由的突破点。
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的过程,也是发现问题、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过程。企业经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机会,客户也是带着问题与需求来与虎创合作。
“解决问题”是咨询服务的本质。
“问题”也分核心问题和次要问题、真问题和假问题、紧急问题和不紧急问题,解决问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。主要矛盾是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力量,“牵一发而动全身”,虎创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,目的是通过解决一个问题,来解决所有问题。
界定真问题,是关键。企业营销没做好,是哪个环节、哪个板块没做好,要落到点上。
这个点,就是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的突破点。
以上,就是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之想明白。


如何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——做彻底——定位

定位概念对中国营销影响至深,不同规模的企业,不同行业的老板,不同级别的营销岗位,各种营销咨询公司、策划公司、品牌设计公司、广告公司,各种商学院、培训课、总裁班,各种营销自媒体、书、短视频,各种投资人,在和营销有关的领域,你都会看到、听到大家谈论“定位”。
 
一、三个不好的现象
 
大家在说、在做的时候,有三个不好的现象。

一是,谈必要性。
本质上是在强调定位是成功品牌的必要条件,一方面翻来覆去地讲什么是定位,什么是心智,什么是品类,把定位丛书里面的内容嚼过一遍再吐出来,一方面就是举例子,哪个品牌因为什么样的定位,做成多大多大的生意,基本不会举哪个品牌因为错误的定位而失败,为什么是错误的定位。这两类谈定位的方式,都是在讲:成功的品牌会有一个好的定位,逻辑和“陨石都会落在陨石坑里”一个意思,在成功的品牌身上找成功的原因,得出的结论只是必要条件。
 
二是,盯大,搞大。
盯着大公司的大案例讲定位,定位理论系列丛书谈到的案例是大公司案例,在中国讲定位的人也讲大案例,大公司的成功条件和时机,其他企业可能不具备,会不会产生同样的作用,不知道。因为定位的直接目标是占领顾客心智,我们会经常看到那些定位过的公司、成功的品牌,会搞大传播,会猛做广告,狂轰滥炸和占领顾客心智是由相关性的,谎言重复100遍都可能变成事实,何况品牌做大广告大面积给顾客洗脑。我们经常看到别人分析定位的案例是大品牌成功的案例,也就是盯着大的分析;我们经常看到别人用定理理论做成功的品牌是大广告砸出来的,也就是搞大的。盯大、搞大,容易把中小企业带跑偏。
 
三是,画饼,自嗨。
定位是在解决自己的产品、竞品、顾客三者之间的关系,在处理自己的产品和竞品之间关系的时候,容易好高骛远,不切实际。有两个定位观念经常被错误理解,一是“先品类,再品牌”,二是“品牌要做品类第一,甚至做品类唯一”,把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放到大品类里思考,动则喊自己是“第一品牌”“领先品牌”“领导品牌”“高端品牌”,一个区域性品牌、一个初创期品牌、一个二三线品牌,这么喊并没有什么用,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广告费给消费者洗脑,甚至自己的员工都不信,一方面这种所谓的“定位”,也没地方喊口号,产品包装、详情页、线下终端,放了就违法,关键是空喊口号,不卖货。定位是购买理由,要从企业战略出发,为企业战略服务,为卖货服务。
并不是说定位不好,定位是很好的工具,关键是怎么用。

二、定位的概念
 
什么是定位?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,这是对定位的定义,和定位相关的概念、方法、套路,都是从这个定义出发的。通俗理解,定位就是顾客一想到某个需求,就能快速对应某个品牌产品。
做定位之前要想明白四点:想明白企业战略、想明白全局、想明白本质、想明白真问题,如何“想明白”可以看虎创另一篇心得《如何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——想明白》。

三、虎创的五个经验
 
做定位,我们有五个经验。
 
1、牢记:定位只解决顾客认知的问题,不解决除此之外的任何问题。你是卖猪肉的,定位只能解决顾客怎么认知你卖的猪肉,争取多卖货,卖出好价钱,但不能告诉你猪肉不好卖,要卖猪肉罐头。不能告诉你现在流行直播卖肉,你也要直播卖肉。这种问题就是教客户做生意,先有生意,后有品牌战略,本末倒置没有好下场。
 
2、务必瞄准生意机会。老板一定要搞清楚企业的生意机会,企业经营好坏首先取决于老板判断生意机会和决策的能力,有的企业能做上百年,有的企业刚入局就夭折,有的企业好端端的就走向败局,完全取决于老板的眼光和经营管理。
定位的本质是抢占生意机会,企业要在哪个地盘做生意,就抢占哪个地盘顾客的心智,大方向就没错。在生意机会的判断上模糊,品牌管理的决策也会混乱,犹犹豫豫、瞻前顾后、摇摆不定,这个想要,那个也想拿,品牌就会拧巴,四不像。相反,生意机会笃定,就要心无旁骛,把所有的资源都精准地砸在这生意机会上,快速建立顾客认知,打开企业发展的战略空间。
 
3、发明新认知。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,潜在顾客就是新顾客。企业要获取新顾客,就要提供新的顾客价值,不然新顾客凭什么选择你,而不选择其他品类,不选择其他品牌?新的顾客价值包括,新的价格、新的体验。
新的价格,一般情况下,就是同质低价。获得竞争优势有两条路,一是同质化条件下,成本领先战略,价格战直面任何竞争。但这里面的“同质化”要转变视角来认识,就是消费者认知你的品牌和产品可以对标高价品牌的时候,低价战略才有意义,“消费者认知”的意思是“消费者觉得”、“消费者看起来”。经常有企业老板疑惑和抱怨,为什么他的产品和高价品牌的产品材质、工艺、使用体验差不多,卖得便宜却没人买,是因为他的产品在“消费者看起来”就是低价产品,“看着就low”,而不是和高价品牌一样的同质化产品,所以他公司的发展并不是同质化背景下的成本领先战略。“优质优价”、“性价比”没问题,关键是让你的产品和品牌让消费者看起来和高价品牌和产品一样。
获得竞争优势的第二条路,是差异化战略,创造新的顾客价值,新的原料、技术、功能、应用,带来新的顾客体验。产品差异化,创意顾客认知差异化,最后落到顾客认知上,才会形成差异化的购买理由。
 
4、务必告知顾客:你在和谁比。在新顾客的认知中,品牌的价值不是由品牌自己决定的,而是顾客判断出来的,顾客判断的逻辑是什么,是新顾客深入研究产品的原料、工艺技术、成分含量、寿命期限等等专业知识的逻辑吗?并不是,新顾客通过比较来判断品牌产品的价值,没有比较就没有价值。一双拖鞋值多少钱,顾客会根据你卖的拖鞋的款式、材质和功能性,同顾客熟悉的品牌产品对比,给一个他们认为合理的判断,你卖的拖鞋价值是顾客通过比较确定的。所以,关键是给新顾客一个明确的比较对象,快速建立顾客对品牌产品的购买理由认知。
定位就是在潜在顾客的心智中占据一个有利的位置,潜在顾客就是新顾客,新顾客就是还没用你品牌产品的顾客,包括不是这个品类的顾客,也包括是这个品类但是其他竞品的顾客。
如果你开创了一个新品类,快速讲清楚这个品类的购买理由,关键问题是:你在和哪个品类比。不解决这个问题,新顾客就不明白:你是谁。矿泉水,就是和纯净水比;鲜啤,就是和长保质期的啤酒比;新能源车,就是和汽油车比。务必明确新品类要比较的品类对象,这样顾客一看就明白你的产品和商业模式。
如果你在一个顾客熟悉的品类里做产品,面临同类品牌竞争,快速讲清楚品牌产品的购买理由,关键的问题是:你在和哪个品牌比。大品牌拉升了品类增长的空间,每年花费的巨额广告费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给品类做引流,后面梯队的品牌要顺势而为,对标大品牌,吃品类流量红利。品牌再大、市场占有率再高,也只能吃掉一部分顾客,你的品牌要对标大品牌,做差异化购买理由,吃另一部分顾客。
 
5、降低顾客试错成本。购买理由精准地打在顾客的需求痛点上,把顾客的胃口吊起来,顾客购买的临门一脚,是降低顾客的试错成本,打掉疑虑,把顾客向前推一把。在定位这个逻辑中,站在品牌立场,顾客是新顾客;站在顾客立场,人的恐惧来源于未知,他们在花钱选择一个新的品牌产品,买之前会担心钱打水漂。顾客这次选了你的品牌产品,就等于放弃了选择其他品牌产品的机会,买之前会担心体验不好,甚至有负反馈。
降低新顾客试错成本,要设计顾客信任理由,设计顾客信任理由,站在新顾客立场,本质上是设计有信誉的第三方担保。比如,你要借钱给一方,最让你放心的方式是有第三方信誉担保,即便债务人违约,还有担保人担责。怎么设计有信誉的第三方?
 
1)设计大量顾客。品牌产品经过大量顾客验证,利用从重心理,降低顾客试错成本。顾客网络购物,看销量、看评分、看评价,就是这个逻辑。游客去一个陌生景区就餐,打开美团可以看评分,没有美团之前,游客靠什么识别哪个陌生餐厅靠谱?看就餐人数,在景区就餐集中地,人越多的餐厅越排队,人越少的餐厅越没人,本质是新顾客靠“顾客第三方”筛选产品的结果。同理,“五年销量遥遥领先”、“绕地球两圈”、“地球人都知道”、“每5个披萨中就有一个是A披萨”、”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“、”创始于1880“,都是在设计大量顾客,作为品牌产品的信誉第三方。

2)设计资质。品牌产品经过专业的第三方把关,比如,”政府登记备案产品“、”奥运会指定供应商“、”出口日本30年“、”赛事官方合作伙伴“、”央视上榜品牌“、”某某品牌战略投资“等等,在顾客认知中,这些第三方对品牌产品的把控严格、专业,代表了高级的品质,降低了顾客试错成本。

3)设计意见领袖。有信誉、有专业性、有流量的人为品牌产品背书,这些人就是意见领袖,对新顾客而言,他们就是选择新产品的第三方信誉担保人。网红达人、形象代言人、各种体验官,本质是意见领袖。
 
以上5点,是虎创在为产品设计购买理由过程中,有用的总结。

 
业务投递
363776285@qq.com
业务联系
+86 18310717502
363776285@qq.com

Copyright © 2018-2022 虎创未来 www.huproduct.com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1033049号

-->